法治日报记者 邓君 法治日报通讯员 李美玲 周琦
在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东北部,被誉为“湾区客厅、数智之城”的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的热潮奔涌不息。一个穿着警服的身影,在深夜值班室的灯光下,在风雨交加的调解现场,在人头攒动的宣传点,23年如一日,用脚步丈量社区,用汗水浇灌平安,用智慧化解难题,守护着万家灯火。
他是吴伟立,近日获评广州市公安局优秀共产党员的海珠区公安分局琶洲派出所副所长。
平安建设“实干典范”
2022年6月,吴伟立从职能部门调任到琶洲派出所担任副所长,分管社区警务队。面对琶洲高楼林立、人流如织、治安要素复杂的挑战,如何有效降低警情发生率,为群众守护安宁?经过深入思考与实践探索,吴伟立精心谋划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组合拳”。
那时,“三车”盗窃问题严重影响群众的安全感,而仅依靠派出所有限的警力,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于是,吴伟立积极倡导“警企联动”模式,一家家走访辖区楼宇的物业和企业,耐心讲解安全防范的重要性,共商责任分担与合作之策。
在吴伟立的积极推动下,辖区企业纷纷响应,出资建设了配备治安岗亭、语音提示系统的电动自行车集中停放点,并安排企业内保力量进行24小时不间断值守。这一招,迅速填补了治安盲区,让小偷无处下手。
“防范工作做得好,比破获案件更有意义,让群众少受骗、少遭受损失,就是我们最大的成绩。”这是吴伟立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针对深夜警情高发的酒吧街、食街等重点区域,他积极整合辖区群防群治力量,加大巡逻防控力度,同步开展精准反诈防盗宣传。
在吴伟立的不懈努力下,近年来,琶洲地区尤其是写字楼和地铁口周边的盗窃警情持续大幅下降,平安建设成效显著。
群众身边“忠诚卫士”
吴伟立深知“警力有限,民力无穷”,也感受到科技赋能警务工作的强大力量。他积极推动社区警务队与派出所“最强大脑”——合成作战室之间的高效协同合作。
今年6月,霍先生的电动自行车在地铁站外被盗。接到报警后,吴伟立迅速联动合成作战室与值班警力,在海量信息中抽丝剥茧精准分析判断,迅速锁定并成功抓获犯罪嫌疑人,及时追回被盗车辆。
为给足群众“时时见警灯、处处见警力”的安全感,吴伟立对社会面巡逻机制进行了优化升级。他统筹调配18支专职巡逻队,依据警情分析科学规划巡逻路线,并借助科技手段对巡逻人员进行签到监督,确保42名辅助力量昼夜交替、高效履职。这套机制运行近两年,帮助群众找回遗失物品40余件,成功寻回迷路老人、儿童9人。
服务群众无小事。无论是解决历史遗留的门牌问题,还是为群众办理入户证明,吴伟立都事无巨细放在心上落到实处。
某大院居民反映,因历史原因无法办理入户手续,生活受到诸多影响,吴伟立与社区民警一道挨家挨户走访倾听居民诉求,赢得全体居民的支持与信任,并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成功为该大院编列正式门牌,彻底解决了困扰居民多年的难题。
近年来,吴伟立指导办理各类门牌及入户证明业务达百余宗,让服务真正“到家”。
反诈防骗“先锋战士”
琶洲写字楼鳞次栉比白领众多,吴伟立将防诈反诈作为服务群众、守护“钱袋子”的头等大事。他创新思路,让反诈宣传“活”起来、“潮”起来、“暖”起来。
“大水漫灌”不如“精准滴灌”。吴伟立带领民警、辅警深入写字楼、出租屋,敲门入户,面对面宣防1170人次,电话提醒5200人次;他统筹印制数万份反诈海报,覆盖辖区企业、小区;制作专门的反诈宣传函,走进30栋写字楼、2500余家企业;组织反诈宣传队开展讲座58场,建立反诈微信群120多个。百人以上的大型宣讲他必定上阵,用生动的案例敲响警钟。目前,辖区接报的诈骗警情已实现连续3年下降,去年以来,通过预警劝阻,成功为群众止损240余万元。
反诈要深入人心,形式必须新颖。吴伟立策划组织了“羽你同行,智防诈骗”羽毛球公益赛,将反诈口号融入运动激情:“一拍一球,一防一诈!羽毛球飞得高,防骗意识要更高!”球友们直呼“过瘾又长知识”。端午节前夕的“粽子飘香,平安守护”、携手企业举办的“欢聚无诈日,反诈我在行”等主题活动,紧贴热点,寓教于乐,让反诈知识在欢声笑语中传递。
调解矛盾纠纷,吴伟立也坚持“服务先行”。无论是小区公共设施使用纠纷,还是幼儿园与物业的矛盾,他都主动介入,耐心倾听,依法依理调和,将问题化解在萌芽。近年来,吴伟立的足迹遍布琶洲的大街小巷,累计调解纠纷800余件,走访群众1.3万人次。在他的努力和带动下,琶洲辖区刑事治安警情大幅下降,“发案少、秩序好、群众满意”成为常态。
盛达优配-股票配资-股民配资平台-免息炒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